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公众的核电认知现状

时间:2022-03-25 来源:中国能源报

调查显示:对核电安全性关注度最高、对核电的基本了解长期空白、希望得到相关的科普教育并能提高参与度

编者按

福岛核事故发生已经两个月,对这场因极端自然灾害叠加引发的灾难,国内公众是否高度关注?是否在关注之余审视中国核电安全性?是否更深刻和全面地认识了核安全?是否接受核电规模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期核电版做了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以定位当前公众对核电及核安全的认知情况。

5月9日-12日,本报记者设计了《公众对于核安全认知度的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并通过网络随机选取了60名网友为样本做答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53份。

问卷主要涉及福岛核事故前后对核电认识的对比、核电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看待科普教育三个方面。调查主要在北京、兰州、成都、杭州和深圳五个城市展开,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25岁到35岁之间,基本都受过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

高度关注核安全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福岛核事故后,总共98%的人表示关注相关信息,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就是核电的安全性以及是否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有58.5%的人在日本核事故发生前对核电的印象是 “有潜在危险,需谨慎利用”,22.6%的人认为核电是“清洁、经济的能源”;而在事故后,88.7%的人选择了“有潜在危险,需谨慎利用”这一项,只有1.9%的选择仍然支持核电的清洁性及经济性。

此外,对于是否同意在自己所在区域内建设核电站,超过七成的人选择了反对项,而关键原因还在于安全考虑。在调查中对于“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的两个月中,您觉得国内开展的核安全科普及相关活动是否增加了您对核安全知识的了解?”一项中,有近一半(49%)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一般,没了解多少”。

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的关注之所以会明显提升,首先因为福岛核事故与切尔诺贝核事故相隔25年之久,很多人对核事故的认识仅停留在印象阶段,其次,福岛事故的严重性使公众切身体会到了核事故带来的危机和恐慌。

科普宣传长期缺位

分析数据表明,25岁到35岁之间的这部分公众首先选择网络和电视关注福岛核事故,关注内容主要是核事故进展以及目前对我国环境及食品受辐射影响。

当问及“事故发生前,是否接触过相关的核电及核能科普知识”时,20.8%的人选择“接触过”,66.3%的选择“从来没有”。此外,调查显示,有96.2%的受调查者认为需要开展核安全科普及教育,其中39.7%的人认为非常必要,表明公众对于科普有极大需求,希望接受相关的信息,并从中掌握基本的核安全防护知识。

而据记者了解,在我国核电建设早期以及近几年,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也曾组织过相应的科普活动,一些核电站(如田湾、三门电站)建设初期也进行过相关的民意调查,或者投运后举办对外开放活动(大亚湾、秦山核电站)。

上述业内专家认为,福岛事故后国内的抢盐风波充分说明了公众对基本的核安全认知还有很大的盲区,也反映出科普工作长期缺位,这项工作虽然迫在眉睫,但是任重道远,需要补上很多“课”。

“不能出了事再做。”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主任康玉峰告诉记者,“平时没有重视核安全方面的科学普及,发生情况后公众对会对核安全主管部门和应急部门产生质疑和指责”。康玉峰还表示,像核安全这样非常敏感同时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普及过程其实很难达到好的效果,所以科普工作要长期坚持,让公众对核电“有一个正确、公正并且客观的态度,明白它为什么是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

科普要贴近公众

如何拉进核电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公众对复杂的核安全、核应急知识较为容易地掌握?在“核电专家的公开讲座”、“举办大型科普展览”、“近距离接触核电站”、“纳入国民日常教育”四个选项中,大部分人选择“展览”和“国民教育”。

而对于“如果您所在居住地要建核电站,您希望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其中?”一项,大部分受调查者希望“展开居民意见调查”、能参与“相关的评估听证会”、“公开核电站建设必要的信息”。一些受访者也表示,目前的科普“形式不灵活,不够简单易懂、时间太短,缺乏长期性、公众的互动参与太少。”

此外,一半的选择认为应由政府或者社会团体组织科普宣传,而另一半人(56.6%)认为应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社团和基层组织相互协作。

对此,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竹舟向本报记者表示,开展核安全科普应当向沟通、交流的方向上发展,由媒体牵头来推进这项工作,“看看民众就核安全问题都在关注些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尤其就那些关注的问题,“媒体要深入浅出,把一些专业的问题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做一些贴近主题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章”。

“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让他们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不能造成误解”。 针对福岛核事故后人们对核电发展的普遍质疑,陈竹舟解释,媒体就是要借助自身在传播上的优势充分实现公众关于核安全方面的各种知情权,让核电在阳光下发展。另外,陈竹舟认为要变单一的教育、宣传为沟通、理解,把以往单向的告知型方式转变为双向的交流型方式,这样才是真正达到核安全科普最佳效果的途径。(记者 朱学蕊 郭立琦)

浏览字号选择: